目前分類:悅讀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SUMMER.jpg  

         一開始看到書名……好「蔻荳系列」的稱呼啊!後來才知道天心女神此書名典出於胡蘭成〈今生今世〉:「我們已入中年,三月桃花李花開過了,我們是像初夏的荷花……噢原來是──,答案揭曉,這是中年人的故事。就像填寫問卷,如果你勾的是那一欄「19歲以下」,那好,謝謝再連絡。

        但,真的跟你無關嗎?

        按照慣例,我是當作推理小說來讀的,因為它真的就是!

        根據作者自己的坦言,她也想藉小說推理一番。在北一女畢業三十年後的同學會她感覺到一抹奇怪的影子:這個每一個人都功成名就的場合裡,充斥著各個職場的女強人,或是教養能手,這裡明明只聞得到「成功」的氣息,卻在許多不經意的瞬間,英雄英雌們眼底流過一種說不出的悵然,那是什麼呢?

        一對夫妻如果相持相守過了中年就要進入晚年,家庭事業皆順利,經濟沒有問題,兒女也稱心,夫妻倆也還對對方有著親切溫柔,也沒有小三……這樣就行了嗎?換個問法,這時候,「愛情」這件事還在嗎?

        作者在探究一個等式的時間差。「愛情=性」這件事情,大多數男人在比步入婚姻更早得多的時候就懂了,但有不少的女人會晚到小孩都長大了、更年期都快過了,才從向丈夫要不到的撫觸裡驚覺「原來如此」!惟此時丈夫的愛情已經開始柏拉圖起來,希望老婆盡情約貴婦團買名牌吧!自己只想蒔花植草攝影釣魚,安安靜靜的像一隻老公獅,吃不動、愛不動、做不動了~

        這個關於時間的、愛情的,悲涼的推理小說就這樣展開了。像做實驗一樣,每一個篇章都在把一對快步入絕境的中年夫婦擺佈一頓,手法各異,情節不便透漏(因為不重要),但厲害的是天心女神的文字,好像刀一樣剖析人性,讓人時而驚覺「怎麼這麼準」的時候倉皇地淚眼朦朧起來。那些人類學、動物學的說法好迷人,雖然很多東西不是一次就看懂(太哲學了,我笨笨的),不過我知道有推理出結果啦!

        我個人的另一些感動是來自於天心老師(剛剛都忘了尊稱)在讀書會時說的鼓舞及指導年輕人的話。她真的是一個對年輕人好熱情又好溫柔的前輩喔!

        不過這本小說很難不讓人對號入座,(唐諾也曾經在其他論壇說過:「我跟朱天心剛好住在一起,所以…」這種笑話),天心老師超不願意被當作婚姻專家(根本沒有婚姻專家這種東西吧!),卻也說了:

「愛」只是暫時的赫爾蒙作祟,是空洞的。「喜歡」才是有內容的東西,能夠長久。

        然後她開始細數唐諾讓她喜歡的特質……。我好感動啊!突然覺得「無條件的愛」一文不值。相應於唐諾〈世間的名字〉當中有一篇提到,一個被不肖子搞到快瘋掉的母親對他的兒子說的話:「我仍然這麼愛你,但我已經完全不喜歡你了。」就這樣,這一對步入晚年的夫婦,居然這麼心心相映,示範了令我心悅誠服的一種愛情。

swegin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罪行.jpg    

           大名鼎鼎的《正義》我興高采烈的翻閱到一半….就忘到一邊去了,是我太沒正義感嗎?歹勢啦!畢竟是堂「課」,難免教人稍微疲倦嘛!倒是這本《罪行》呼嚕嚕就翻完了。

      作者因為擔任檢察官的工作,能夠接觸許多刑事案件最接近「緣起」的部分。這令人想到宮部美幸,她也是在法律事務所當過抄寫員,才能將那些「呈堂証供」賦予血肉精神,變成像《理由》、《火車》那樣社會寫實的推理小說。

     不過《罪刑》不是以現實改編的推理小說,他從非黑即白的法律語言中跳出來,用小說的語言,還原一個個犯罪慢慢成立的現場。兇手是誰一開始我們就全都知道了,但是作者讓我們看到更全面的,也就是一個人為什麼會犯下錯、為什麼要搞砸自己和別人的人生,這都不是理所當然或突然存在的,它有來歷~這本書裡面就是11則這樣的故事。(我想起張娟芬的《殺戮的艱難》)

     其中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個故事(最不血腥,卻最讓我不舒服),是敘述一個美術館的警衛,他在謀職的時候因為人事作業員很小的疏忽,(忘了把他的姓名列入輪值表),導致他20年來都看守同一個展場沒有變動。看到這裡我們都會覺得那又怎樣呢?這種工作不花大腦,沒什麼壓力,多好!不過「因」卻由此種下。

       他的展場只有一樽石雕像要看顧,作品叫作「拔刺的男孩」,是一個希臘小男生坐著,翻起自己其中一隻腳掌來檢視、拔除腳底刺物的動作。一年年下來這警衛已經無聊到統計觀眾性別、年齡、衣著、職業(他用猜的),再來他量這個展場的大小、磁磚數量、磁磚縫隙,連幾月幾號陽光會從地磚的哪一處照到哪一處,他都瞭若指掌。幾年後家庭生活跟著受影響,跟女友婚約也解除了、家具越來越減少……終於有一天。他平靜的心起了大波瀾,因為他發現自己從來沒注意過「拔刺的男孩」到底把刺拔出來沒──當然沒有這是藝術品啊!可是他找遍了整間展場沒看見半根刺,反而如芒刺在背的不安,所以他開始行動了,他去買了一盒圖釘,偷偷放在鞋店的鞋裡,當試穿鞋子的客人被圖釘刺到,大叫著做出跟石雕一模一樣的拔刺動作時,在不遠處偷看的警衛才能得到內心的舒坦!

很變態吧!不過他技巧很好一直沒被抓到,直到有一天崩潰砸爛了展場的石雕像「拔刺的男孩」被逮捕,警方到他家裡搜查證據時,在他房間看到許多「拔刺的人們」的照片,這事才洩漏出來。

其它故事保證是更精彩的,我不再洩漏了,僅此一個,希望大家自己去閱讀。

凡事都有多元的來歷,何況是犯罪。但我已經疲倦於聽人評論說:「不論你有什麼狀況,但打人就是不對嘛!」這句廢話唯一具有的微弱功能就是表達出「不想聽來歷」而已。還有更受不了的是,每一天都要在某則社會新聞後面聽到記者用「這恐怕是當初始料未及的。」做結論。哇靠,給你料到我還是食神嗎?食神好棒!……不是啦!想要有料事的能耐,至少要去深入調查犯罪的各方成因啊!如果只想利用案件的刺激性吸引大眾、賺得一時的收視率,又何必講這種假鬼假怪的結論呢?

 

DSC01190.JPG

 

之前在玫瑙島看到這個雕像時還沒讀這本《罪行》。

不過看到偌大一個皇家花園美不勝收,居然藏了一個摳香港腳的怪雕像在島上?

我覺得太有趣把它照了下來。我猜他就是「拔刺的男孩」。

 

swegin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久沒有破案了,更久更久沒有破一個就躺在身邊的案子了!私家偵探.jpg  

      大家還記得紀杯杯是誰嗎?有一本《終於直起來》的搞笑散文集就是紀杯杯的大作,他也導過〈影癡謀殺〉、〈夜夜夜麻〉等舞台劇。光看這些書名劇名不三不四的程度,就能知道這傢伙說起故事來也是三八一族的,很合我的胃口。(大家不要裝氣質了也很合你們的啦~)這一次他棄守舞台轉戰小說,而且還是我最喜歡的推理小說,那說什麼一定要來捧場一下,一看之下更肯定了,因為他不是寫什麼紐約中央公園的謀殺案,而是近在吳興街這種一班公車就能到達的地點的故事,誠意十足啦!

      這裡先插播一下(歹勢,還沒講故事就先插播),我之前有看過一本也挺有誠意,以西門町為場景的本格推理小說,叫作《虛擬街道漂流記》,但是喔~看的時候的確有滿足一些我的鄉愁,可太「本格」了又一直玩弄「虛擬」這個文明產物,我頗失望,所以沒有太過推薦了。

      回題是岸。話說《私家偵探》裡的主角兼敘述者──吳誠,(作者應該有以此角色自況的味道)棄守戲劇系教授的正職,躲到吳興街的小角落擔任起私家偵探,這下子原來生活的後台硬是消失,他就憑著搞戲劇的人特殊的觀察力,(和看推理小說及CSI的習慣),擺明跟警界對著幹了。

      當然遲早會有案子上門的,這樂趣要留給閱讀本身,我不會破壞的,哈哈~這是很「寫實」的故事,所以他的場景都是真有其地。不過我們的生活中不會有什麼案件發生…..嗯應該說我們「理所當然」看生活是平平順順的,電視新聞裡的事件被炒作得既切身又遙遠。真實就是如此嗎?私家偵探吳誠抽絲剝繭,讓你意識到公務職缺、健保制度、老人年金、中學教育、宗教信仰、週休二日的休閒……這些看似帶給我們保護和好處的事物,就算不引發殺機,至少一定會帶來貪念和崩壞。

      很多推理小說都會安排一些愛情(或性)的橋段做為點綴(或閱讀誘因),但是我不得不承認,這紀杯杯不太了解女性,所以書中牽扯到愛情的部分…..,稍嫌生硬……簡直是敗筆。算了別計較,反正福爾摩斯或馬修史卡德也都不把強項放在和女人調情上面,又不是亞森羅蘋~ 好加在的是紀杯杯講話非常隨和(爆笑),也把很多小角色塑造得非常熱血,而且不說教(這很重要了吧!) 根據他在散文集《嬉戲》裡承認,男人每一句話都要有適當的發語詞,諸如「幹」「他媽的」之類,語言邏輯才會因此順暢。好吧你是作者,你怎麼寫我們也只能看囉!(那試用他的語氣回敬吳誠:「幹用這種方法把妹你腦殘啊?」)我在誠品翻這本書時一直忍不住吃吃亂笑,後來怕引人側目買下書,還是沿路看沿路笑,害我變成瘋子一個!

      我猜紀杯杯算是試水溫吧?應該還會有第二集第三集,不然只有這樣我會很失望的,大家去買本捧個場吧!讓他知道可以繼續寫了不要再混。我的推理專家好友說紀杯杯一直在套公式,我笨,看不出來公式在哪……你們來看看吧!

swegin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內容牽涉劇情。謎網.jpg

很久沒破劇情緊湊的案子了!千挑萬選相中《謎網》,一來是在同 一作者的《人骨拼圖》和《第十二張牌》裡有過良好的閱讀經驗,二來是對「網路霸凌」的事件有興趣。新聞成天報導利用網路「人肉搜索」的妙用,總是覺得怪怪的,很容易被操縱啊!但看完《謎網》很過癮!

    主要偵辦案情的人是有「真人測謊機」之稱的凱瑟琳,從一開始她審訊受害者之一譚美的時候,就已經覺得很精彩了(應該要再找《冷月》、《謊言謎宮》來拜讀一番)。不知道偽善成癮的人,「基準線」會不會很難抓。跟這種人成為朋友也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啊!如果是我,會不會常常「見笑轉生氣」呢?也難怪母親難為了。

    在本書有主要的兩個案子。一是網路謀殺。就是網路上看似有霸凌狀況,接著霸凌者接連遇害….;另一案是安樂死謀殺,執法人員凱瑟琳的母親是醫護人員,被懷疑違法將一名病患安樂死。前者是女主角念茲在茲的工作,後者是女主角責無旁貸的親情,這兩案分別將一個人的內在外在剖析得清清楚楚。凱瑟琳用表意學分析別人,作者也分析凱瑟琳給讀者看,十分公平。很多分析都精準又有趣,害我都想學了!

    不過不能走火入魔,什麼時候靠邏輯,什麼時候靠直覺?……我認為直覺的產生也有靠邏輯推理的背景在。網路殺人這一案,我直覺認定有問題的人是邱爾頓格主,(查維斯當然是被冤枉的啊那還用說,一開始就抓對兇手這書還有寫下去的必要嗎?)因為在凱瑟琳第一次去找邱爾頓的時候,他的反應太不對勁了。他立刻不耐煩地說出「毫不重要的事實」,讓說謊的表情動作被壓抑在另一件事情上,就像為保險櫃設兩層完全不同的鎖一樣,哼!老梗!這招在海史密斯筆下的湯姆‧雷普利身上不知用了多少遍了喔!(不過凱瑟琳居然沒看出來…..)

    等等,我在幹麻呀?難道忘了老夫子教訓過的「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嗎?收斂一下唄!在這個故事中,伊蒂凱瑟琳母女倆,都是令我敬佩不已的自我檢討狂。凱瑟琳一邊分析著別人的手勢、眼神、語調,一邊反省自己是不是洩露得太多,甚至面對男人(算是獵物)還想靈魂出竅從高空中盯著自己的肢體符碼,真是夠了!然而有其女必有其母,伊蒂儘管被污陷,連自己的女兒都不免懷疑她的清白了,她居然還能壓下情緒,認真檢討自己教育子女的方向是不是正確。這樣正常嗎?我所理解到的真實社會,都是一堆很會講、很會教訓別人的大師(或達人),但是一旦遇到自己親上火線,立刻出現雙重標準,並且有一千個理由支持(至少是忽略)自己的雙重標準。不管這樣的檢討狂正不正常,我勉勵自己可以做到,成為一個美好的目標也不賴!

    部落格這東西真難啊!什麼RSS訂閱這個我也從來沒弄懂過,看完本書也還是不懂喔。(跟直接訂部落格有什麼不同啊?不會有廣告跟來嗎?)嘖嘖嘖,對我來說,這就是一個可以留下書寫記錄,畫面乾淨明亮,又不會弄亂真實桌面的地方,美中不足的是筆尖摩擦紙張的聲音被鍵盤敲擊聲取代(對別人而言這不是什麼缺點吧?),也不能隨時折起、展開我的紙張,永遠保留下我走錯的痕跡(走錯的我也是我啊!)……但是這個地方居然可以出現群眾盲目的力量!真是使人一驚!……呵呵不過我應該不用擔心,因為我這是一條人煙稀少的路。阿青弟總是想盡辦法要炒旺人氣的積極令人莞爾。就是想要一個自己的空間才宅在家裡嘛!刻意吸引那麼多人做啥呢?

    書中引用了一句話(另外還有一句傑佛遜總統的話,比較沒興趣所以忘了)

能保護媒體言論自由的法律有很多,但 沒有一條法律能保護民眾免受媒體迫害。----馬克‧吐溫

    媒體有多麼方便也多麼危險,我們不會不知道,可是真的很難不受影響。有時候我會用耳朵看新聞,聽一聽主播的說法,大概不超過10句,我就能猜出是哪一台(或至少是哪個政黨背景的),抬頭一瞄,從來沒猜錯過。然後國文考卷裡有這種考題:以下是新聞報導的內容,請選出下列哪個選項是真正維持客觀、不夾帶情緒及立場的?嘿,考試都很簡單,但是新聞從來不這麼報啊!大家看網路消息,應該常常忘記看的只是「眾多說法」中的一種吧?而且大家也只是看自想看的,然後就吵起來了(當然也是說自己想說的,完全沒有溝通的誠意,比如〈邱爾頓日報)裡面的那些回應者)。我想到前陣子的楊淑君事件,還有五都選戰之火花槍擊案,網路都是累積霸凌氣勢的營養空間。在沒有培養理性思考的好習慣之前,真理是不會越辯越明的。

    所以就很喜歡凱瑟琳的正義和人道,有點像伏爾泰所說:我不同意你,但我誓死維護你說話的自由。邱爾頓是我最怕(成為)的一種人,自命清高,而且非常固執,認為只有他的價值是價值,努力打擊異己,覺得世界不能沒有他……(希特勒?)

    該結束了我好囉唆,結論是要作真誠的自己。(啥?這是從A到B,然後到X的大躍進嗎?)對別人可以選擇不同的、你喜歡的面具戴,反正謊言讓世界好玩很多。不過連自己都騙的人,很難有真正的快樂吧!

 

swegin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的記憶力真是微妙。殺人之門.jpg

      這本《殺人之門》我已經買很久了,放在班級書櫃中。最近想說來看一下,卻發現在前面導讀部份有人用鉛筆在某些字句上劃線。心想.....誰啊?接著又看到了鉛筆眉批.....咦?跟我字跡好像耶!等到我翻開故事第一段來閱讀,那種熟悉的感覺回來了───什麼嘛!這小說我看過啦!但.....為何我完全忘記這件事?

     重讀之後,我知道原因了。因為一讀完這本小說,我立刻告訴自己:忘掉這一切!不要寫下任何紀錄!心情實在太糟了!而我的記憶力本來就很差,再加上這種強力的壓抑,真的就全忘光了.......只是忘了處理掉這本書。

     《殺人之門》對我來說,反而跟「殺人」這個議題不太相關,它就是詐騙集團的成長紀錄。我一直對詐騙議題缺乏興趣,原因不外乎「詐騙」一事往往牽涉到的不是單方面,而是雙方面的惡。也就是說,詐騙這種事一個巴掌拍不響,除了騙子,被騙的人心中要有一些不正常的欲望,整個社會還要爾虞我詐落井下石。

      主角田島和幸從小就是一個被衰神附身的人,作者刻意讓他在感受上或是表現上,都非常不幸。家裡有除了有父母的婚姻問題、婆媳問題(而且牽扯到人命)、親戚糾紛之外,對主角的童年教養也非常糟糕。而在學校,當然完整的呈現了教育會有的爛瘡:校園霸凌、不適任教師.....等等。主角的一生會牽連出來的社會問題也不少,主要是職業中的鉤心鬥角或詐騙行為。東野圭吾一向書寫人性之惡不遺餘力,但是.....要在一部小說裡題到那麼多問題,恐怕會貪多嚼不爛,徒然塑造出讓讀者逃不掉的黑暗感覺。

      倉持修的存在,對田島和幸很重要。前者鍥而不捨的玩弄、利用,造成後者從小到大都不停歇的殺人慾望。不過這樣對人性的描摹,其實是非常單薄的。我不相信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內,這兩位主人翁都沒有一點長進、生命中沒有認識新的人、沒有賺錢以外的目標。到了最後島田在加護病房感覺到的那種想殺倉持修的欲望,跟第一次發現倉持修騙他的恨意,又有什麼不同?所以說一本厚達3cm的小說(不知道是幾萬字),只是鬼打牆地繞路的話,我當然會生氣的決定忘記它!但是這一次我一定要寫下來,免得我真的忘了又重看啊!

     不懂為什麼田島和幸一直沒有發現,這一路引領他的並不是什麼殺人的念頭。他如果就是想好好過日子而已,那「遠離倉持修」就是最簡單的方法,而不是殺人。

     「田島先生,有殺人動機不見得就會引發殺人行為喔!」-----p.497

       小說最後也這麼說了。雖然在〈關鍵報告〉裡面的那台治安保護機(就是有先知會夢到你即將殺人的畫面,再輸出你的名字給保安警察知道),會因為某人有動機就抓去關禁閉一輩子,但那也是不公平的。

      「也就是說,只要沒有導火線,你就無法跨越成為殺人魔的那道門。」-----p.497

      但是刑警接下來說的這句話很明顯矛盾。「為什麼殺人?」不就是作者想要研究的嗎?為了成為殺人魔而去操縱導火線,那不就是為了殺人而殺人,「結果」本身已經取消了「原因」啊!

      雖然這部作品是東野圭吾比較晚期之作,但是我覺得處理人性略為生澀。如果想要探究殺人動機,就該讓島田和幸真的殺了人再談。至少面對已經犯的錯,兇手就會明白: 殺人不是跨進一個門檻這麼簡單的動作,它牽涉的層面是很多元的。這一點,就真的很信服於宮部美幸的創作。比如她的《模仿犯》就可以讓我們知道殺人動機的進化史。    

swegin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讀村上爺的小說,是一趟艱苦又愉悅腦袋運動。艱苦的原因是:讀者要很有耐心,忍住一路累積的疑惑,騰空想像不問邏輯;愉悅的原因是:作者像聊天一樣的講故事,非常親切又搞笑。運動花費力氣和時間,但也會帶給我們抒發過的心情,和真切的存在感。總的說來,《1Q84》讓我很享受。

      先談談在閱讀的過程中留下的片段思緒:

1Q84.jpg 
◎我知道這是跟1984致敬的作品。想起老大哥跟little people的對照,覺得很好玩。大家都想問little people是什麼,我也在推理(猜),是不是一種不覺不思的狀態,讓人類的文明又退回未發明之前,讓和平和革命都同時不具有意義?  →我在胡說什麼?2010.11.24


◎我很難確定《空氣蛹》這種作品居然會暢銷,這實在太矛盾了,難道村上爺以為自己的書能大賣原因是大家都一眼看出他作品中的終極關懷嗎?我不認為。而且天吾的小說真是不好看,我希望這只是翻譯的問題而已。

◎還是很受不了驅邪的場景。(跟17歲少女面無表情的注音文和平緩音調一樣令我抓狂)我寧可硬是去接受所謂「雙線結構」。

◎牛河到底哪裡好?為什麼楊照最喜歡他?不過我很難喜歡村上筆下的任何主角,對天吾和青豆目前為止也難有同感,只是一副等著看好戲的心態,我真是太糟糕了,太不融入書中 。反而比較喜歡tamaru說....

「要說明才能明白的事,是說明了也不會明白的事。」

這句話說得好玄妙,可是深得我心。我知道語言的能力有限,有時候當我自以為描摹仔細了,真理或真相偏偏就逃開,就不是那一回事。比較起來,真相比文字來得更深廣,文字又比感官可乘載的更深刻,這真是個有趣的悖論啊!可是,我每天還是一直說一直說,我周圍的人也是,說得越多明白得越少,我有點擔心。到處都是自大的人,以為全世界都愛聽他們說話,哼哼!我應該算有自知之明吧?

但是話又說回來,這句話不也是個說明?也適用於自身所傳達的這個「懂者恆懂,不懂者恆不懂」的公式囉?

◎剛看完第二集,天吾和青豆隔著一小段時間,分別出現在同一座溜滑梯上共看一輪嬋娟。換句話說,就是擦肩而過,失之交臂囉?但是這並不是最遙遠的距離,因為他們居然都緊緊掛念著二十年前的約定,當時他們才十歲,而且是根本沒說出口的約。(個人是覺得這設計太夢幻了)不過再怎麼說,村上爺也是很盡責的出了第三集,他不會讓這兩個陷入1q84年的人這麼不了了之的。而且太多東西沒交代:比如牛河這個角色,在第三集中扶正了他的地位。不愧是村上爺最愛的心腹,整本書的架構居然為了他而改動,從雙線成了三線!

◎插播一則相關訊息:我看的是精裝本(生平最不喜,但這是蛋送我的生日大禮...),它的紙質極不易書寫,明明用2B自動鉛筆了,寫起眉批來居然顏色很淺,還頻頻勾紙。我想要平易近人的平裝本啦!

                                                                            2010.10.27

◎閱讀《1Q84》,第一集超緩慢,而且不知道自己在幹麻,很催眠。後來發現第二集速度有加快一些,關於青豆要「送領導到那邊去」的過程,持續了好幾回合,我只好心不甘情不願的隨便看看天吾的部份,一心期待青豆的進展。也剛好天吾同一時期正在跟深繪理進行驅邪的活動,並不是我關心或感興趣的一邊吧!想起閱讀《海邊的卡夫卡》時兩邊的動線也有交替偏重的狀況:腦筋不好的○○先生(忘記名字)有可愛的自白,不過吃貓心臟那段我真是加速翻閱;田村卡夫卡的流浪生活當然有趣,不過跟佐伯小姐進行親密活動的時候,也讓我有「難以了解你的明白」之感,草草略過,也許此中必有重要隱喻,但我已經不想管了。

     現在在讀第三集,非常好,不論牛河或青豆或天吾,都有一個確切的目標要處理。也許是調查麻布老婦人、躲開惡勢力或找回二十年前的愛人,這些內容都像是推理小說一樣吸引我目光,值得我期待,我終於可以毫不遲疑的翻開《1Q84》了!這感覺完全應證了:

   不過實際上時間並不是直線。不是任何形狀。在所有意義上都是不具有形狀的東西。不過我們對沒有形狀的東西很難想像,所以為了方便而把那當直線來認識。--p50

    是啊!村上爺分開來寫的幾個段落,以不規則且難以描述的形狀在讀者腦中長出所謂1Q84年的樣貌。我希望不要有人白目到要把小說拍成電影,因為我會更白目地忍不住去看,看了又不高興,覺得電影毀了我心目中的世界......很矛盾欸!  

                                                                              2010.10.31

 ◎說真的,我從第三集開始喜歡牛河了。我覺得這是作者刻意的安排。在前兩集,牛河的所作所為都是在某個指令或任務的安排範圍內,讓我看不到真正的牛河,但在BOOK3,作者終於交代了牛河的成長背景。臉歪嘴斜是吧?頭大臃腫不討喜是吧?但有著特殊的能力和堅持的個性,這就是作者能賦予的最棒的角色特性了。村上的小說好像在變魔術,當看似理所當然的一切開始鬆動,感性才從理性的縫隙中流露出來打動你我。

◎我好害怕NHK的收費員喔!看第三集的這幾天,萬一一人在家,都覺得大門應該要被誰猛烈的拍打起來了!唉我好不容易停掉了檢查兩個月亮的強迫症的說.....

                                                                              2010.11.21

◎嗚呼!看完了BOOK3!一整個開心,跟當初翻開BOOK1的心情相較(時間上也差太遠,媽呀我到底看了多久?),就像是倒吃甘蔗,越來越有滋味,而且看完會想再從頭看一次!有餘韻的小說不一定是留下了懸蕩結尾的小說,但是看完心裡一定會有豐沛的感動驅使著你再次閱讀。

   楊照說還有BOOK4耶!那不是很奇怪嗎?1Q84年都過完12月了,應該是〈重返1Q84〉吧!而且男女主角也都在一起了,還要發展下去不就變肥皂劇?

◎先說牛河,他終於也成為我最欣賞的角色。不被世界接受卻也不卑不亢的活著,福助頭底下藏著值得被珍惜的的奇思妙想,用自己決定的方式對抗生活,絕對不跟環境(甚至道德)妥協的態度我真是太欣賞了!這樣的人,才能接受到深繪里特別的眼神。一般人認為深繪里的眼神是空洞的,但是牛河居然透過監視器的鏡頭和重重掩映的窗簾遮蔽,清楚絕對的感應到深繪里「憐憫的一眼」,並愛上這個眼神、被這個眼神鼓舞,有了存在的價值感。他說深繪里「是特別的人,才能看到有人躲在那裡」,我倒覺得牛河才是特別的人,能夠感應到深繪里的眼神。

    牛河一直不明白自己這種人,為何居然會擁有正常的妻子和小孩(而且小孩還相當漂亮)。他住的別墅有漂亮的草坪,所養的狗有純正的血統證明書.....這種橋段有沒有很熟悉呢?哈哈,我是想到了周星馳演的〈唐伯虎點秋香〉,他不就擁有所有人人稱羨的才華和身分,卻感覺到巨大的空虛嗎?然後秋香出現了....噢不是,是深繪里出現了,讓牛河的心紮實地跳了一下!這不只是戀愛的感覺,愛情太狹隘了,而是一種被感發被肯定的美好,我深有同感地為牛河開心啊!他就此發現自己存在於1Q84的世界,看到了兩個月亮!

    但是牛河就死了!雖然知道這是必然的發展,但它來的時候還是嚇了一跳!死掉的牛河留給收屍者(或是說活著的世界)一個充滿困惑的表情。為什麼娶了一個不坦白的老婆呢?為什麼親生女兒這麼漂亮?為什麼青豆和天吾會合力呢?為什麼深繪里看我一眼呢?......人生就是許多疑惑的組合,即使死了也不會明白的。明知道不會明白也要疑惑下去,這是最自然的一種自由意志。

◎小松跟天吾認真的討論mother&daughter、知覺者&接受者.....這種東西的時候,我真的有一種「不是我自豪,我的腦袋真的很不好」的感覺(這是《海邊的卡夫卡》裡中田君的台詞)。當他們終於釐清一些頭緒,天吾說:「真是有趣的系統」,我當場要發飆,到底哪裡有趣啦?

    冷靜,我還需要一些時間反芻,研究一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真的好笨喔!

◎應該要多講講天吾跟青豆對不對?他們是主角嘛!愛情是大家都關心的戲碼,但是我不怎麼來勁說....

    要知道我們以前是多麼孤獨,我們都各自需要這樣長的時間。------p.457

    我很喜歡這句話,不管是對愛情,或是對人生都一樣。村上爺的作品幾乎都有這個作法:用另一個世界的介入,讓我們去回想起既有的世界。1Q84這一年如果從來都沒有在揚納傑克的〈小交響曲〉中開展,那1984年的青豆根本不會想要追索20年前心裡最柔軟的那個部份,並興起捍衛它的念頭,同理可證天吾。同理可證讀者和《1Q84》之間,如果沒有經過這三本書的折騰,我們抬頭看那孤獨的月球,就只是理所當然的存在而已,我們不會去意識到有什麼人盡了超乎想像的努力,才換得我們現在感受到的一切。而且那個「什麼人」,很有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但故事擁有自己的生命和目的。對天吾來說,那裡已經變成不是虛構的世界了。已經變成,如果用刀子割皮膚,會流出真正紅色鮮血的現實世界了。-----p.284

     用這暫句作結吧!難怪那麼多文藝青年要把村上春樹隨身放在包包裡。村上的小說對很多人而言並不是夢的囈語,而是用刀子一割就會流出鮮血的現實世界。

                                                                         2010.11.24

 

swegin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終於體認到阿青說「書中總有太夢幻的人物」是什麼意思。雖然這本書也讓我看個不到五分之一,心中就飽含淚水了。Golden Slumbers-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

        這就是一個被栽贓的故事,想要為一個具有重大利益的犯罪找背黑鍋的人,最好的手段就是媒體。媒體越進步,栽贓越容易,我們接受假資訊的機率也越高。可是群眾還是很信任媒體,因為那是最方便過日子的方式,(不然要怎樣?每件消息都眼見為憑親自追查?)雖然也有「流言終結者」這種打著「求真實」的旗幟的節目存在,但它畢竟是二手的,依然沒有改變它流言的本質嘛!青柳雅春的好友森田森吾說「人類最大的武器是習慣與信賴。」但這樣的時代,習慣與信賴應該是人類最大的罩門。

      水滸好漢們也有許多被冤枉嫁禍的。樂蘅軍先生在《古典小說散論》中談到,人生不是逃避就是承擔,所以逼上梁山的好漢們是用「逃出社會規範」來做為一種承擔,他們擔下血罪,對抗厄運。但青柳雅春不擔,他聽森吾的話:「逃吧!再窩囊都沒關係,活著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事情!」我也是希望這樣的人能好好活著,大家都太想出名了,我反而欣賞自甘平凡的人。

      話說本書中太過完美的角色設計:

      首先就是青柳雅春。低調、有正義感,在不知前女友已婚時一直保持眷戀她的狀態。會記住許多年前朋友聊天的瑣碎內容(還是我個人太健忘?),有成名機會時絲毫不賣弄.......這太不像一個正常人了!不過他是主角,可以接受作者精心雕琢他,給他最好的個性。

      可是桶口晴子和她的女兒呢?為了已經沒有聯絡的前男友冒著危險換電瓶(那時根本不能確定能否幫上忙,一廂情願的機率很高)。小女孩居然這麼上道,通常是社會化很嚴重才行吧!

      再來是攔路殺人魔切男。殺人真的那麼容易?(你以為是〈東邪西毒〉裡的歐陽鋒?)而且還「一時興起」幫助了青柳雅春?幫得非常徹底,連命都賠上了,真是匪夷所思!再搭配那個整形醫師,也太有職業道德,居然會打電話來道歉說洩漏了假情報?

      還有,那五個讓路給青柳雅春,並一再鼓舞他的大學生,真是太不像大學生了!莫非不知道大學生早就把媒體當神了嗎?

      全是夢幻人物。但我不該再抱怨了。說說這回伊坂在書中夾藏的音樂。

IMG.jpg 

       是THE BEATLES耶!而且是我最愛的「保羅‧麥卡尼」!拿出《Abby Road》來聽,〈You never give your money〉開始真是壯麗的組曲,原來背後有這麼令人難受的內情。Paul一個人串著音樂,彌補團員越來越大的縫隙,Once there was one way to go to homeward(曾有一條通往過去的路),真是太悲涼了!曲子聽似完整,其實是破碎的,像後來的THE BEATLES一樣。但,這種錯覺,不也是媒體給我們的嗎?

    看完《Golden Slumber》,會想重讀:1.《時間的女兒》約瑟芬‧鐵伊        2.《換取的孩子》大江健三郎  

swegin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久很久以前,看過電影〈天才雷普利〉,裘德洛和葛妮絲派特蘿的組合堪稱一對璧人(當年...別說當年,我現在也還是注重演員長相超過演技的觀眾,該糟!),偏偏主角湯姆‧雷普利是由麥特戴蒙飾演的,他身上總帶著一種令我受不了的陰鬱和彆扭。看了原著之後,才知道找他演真是太恰當了!雷普利的氣質完全就應該是這麼一回事!

◎唐諾在導讀中提到:天才雷普利.jpg

     它讓讀者不得不和犯罪者站在同一立場....讀完之後你會感到道德崩潰,懷疑自己出了什麼問題,你害怕自己內心黑暗的成分,看到自己的犯罪潛力,你開始覺得餘夜難安,覺得disturbing,呃,覺得擾人。

    是這樣嗎?我的確覺得自己會擔心湯姆被逮到,但是道德崩潰?不至於,大概我本來就覺得自己不正常,也常常站在犯罪者的立場想事情,還差點就要以內心黑暗為榮呢!這是很特殊的閱讀經驗,偶一為之很不錯,在小說的世界裡不用老是這麼大中至正的吧!

◎小說一開始就營造了猜疑的畫面。雷普利總會懷疑自己要被逮捕了,可是他又不逃,他像積極參與遊戲的小孩面對迎面而來的挑戰。最讓我認同湯姆的,就是這種隨時上戲的精神,多麼精神抖擻的機智反應!怪不得書名叫做《聰明的雷普利先生》。比如說在受羅維里尼隊長盤問他為何搞失蹤時,他說:

「很抱歉我沒有重新申請居留巨可。」湯姆懺悔地說。「我不知道這件事這麼嚴重。」--p.218

你看看!信手拈來的避重就輕,自信滿滿的裝可憐,我真是太喜歡了!

◎但是,究竟他是太沒自信看不到自己,還是他不想讓別人接觸真正的自己呢?我總覺得是後者。雖然早年的惡劣環境有可能壓抑了一個成長中少年的自信心,可是他不覺得自己有錯吧!更別提罪惡感了,他逃躲警方純粹是怕給自己添麻煩。雷普利演繹出一種對世界的潔癖:世界就是世界,他就是他,涇渭分明,如果他非要跟這個世界打交道,他就要借穿別人的身分,才不會弄髒真正的自己。

◎看完原著之後又再去租了一次dvd來溫習,發現導演大概有自己的想法(廢話),他讓瑪姬成為莫可奈何的唯一知情者。知道湯姆犯下的罪行,卻暫時沒有人相信她。這樣顯得湯姆不只聰明,還信心十足。因為如果是我,一定會想辦法也幹掉瑪姬的,怎能留活口?但湯姆卻張著無辜的雙眼,目送瑪姬離開,完全相信這女人儘管是狄奇最愛,在他完美的演技安排下,也無法逮住殺害狄奇的兇手。

◎讀者會站在湯姆這邊,有個理由是:狄奇。有別於一般推理小說中的被害人,他的形象被設計得令我不想同情他。(但是在閱讀的時候又忍不住要找一個立場來依附,只好投奔到湯姆那。)瀟灑多金、浪漫自在是一回事,狄奇對湯姆的態度非常自我,物化了湯姆,難怪無法察覺湯姆「打蛇隨棍上」的狀況。我覺得瑪姬也是狄奇的玩物之一,她不夠聰明,只是一廂情願付出自己的愛,所以「聰明的」雷普利先生瞧不起她、厭惡她,連動手殺她都不屑。作者這樣形容瑪姬,總讓我想起《色戒》裡的王佳芝,不過不是李安電影中的那個用賤命證明愛的女間諜,而是張愛玲筆下的那個愚蠢、自以為愛情是救贖的笨女人王佳芝。

◎還是小說精彩啦!那種隨時都提著胃在擔心指紋會不會沒擦乾淨、有沒有留下皮削證據...的紛亂思緒,還有還有,當湯姆偷穿狄奇的衣服被逮到時的那種尷尬(我當時渾身像是被灑了小蟲似的不自在),是電影裡看不到的。(除非他拍得像〈夜市人生〉那樣,有沒完沒了的OS...哈!)

swegin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會覺得很艱辛枯燥的論文集,其實讀來有滋有味,使我動容!

霧與畫-楊照.jpg

不過整本將近600頁,我大概會看很久,看到後面前面又忘...,所以趁我還記得,陸續收集我的閱讀心情吧!

◎不知何故,跟時間相關的議題總能深深吸引我。在工作的時候常常是片段片段地收集文學知識的不同面向,總覺得這些東西像是裝進漁網的寶石,在往下丟的時候已經失去它了。所以楊照第一篇〈台灣文學曾經擁有過的豐美場域〉,用一種歷史(時間)的觀點和懷舊的語氣,闡述著我所混亂、我所抓不住可是又很著迷的事物,讓我感覺:可以閱讀,真是幸福無比!

 

◎   「文學創作在台灣,因而帶著強烈的世代個性,許多人年輕時都曾憑一時浪漫衝動提筆寫作,又很快地在生活壓力與現實世故中「超越」了文學(outgrow literature),頭也不回的離開了文學的領域。」--p23

    這個畫面想來是不是很悲涼?但還有更令人手足無措的:

      「文學的閱讀與年齡密切相關,進入中年之後,就理所當然可以不讀文學,不需要文學了。」--p23

      我知道。在明星高中教書,最不忍卒睹的畫面就是:你繪聲繪影,比手畫腳的告訴年輕人「那裡有光!」但他們只是困惑的望著你問:「這個會考嗎?」不過我不氣餒,我深信作家黃春明說的,要給年輕人更多的包容跟機會,我想我應該可以做些什麼力挽狂瀾一下吧!即使我的力量真的是....幾近於零。

     這讓我想起一件往事。當初我陪愛搭訕的蛋去聽課時,被慫恿著拿書給楊照簽名,我居然拿了幾百年以前的書《夢與灰燼》(基於跟喜歡這本書同樣的理由我很愛那本《夢與灰燼》)。簽名的時候楊照忍不住問:「你哪裡找來這麼舊的書啊?都絕版了吧!」是的沒錯絕版了,我還是透過拍賣網才買來的。我心裡很緊張他這麼說是什麼意思,語氣聽起來有點像是「此書不值一讀,把它忘掉算了」之類的。心裡在大聲疾呼著「可是我很喜歡這本書啊!」但是我什麼都不敢說,真是孬種。現在的這本《霧與畫》,也再度收錄整理了《夢與灰燼》,我萬分感動,因為答案如此明顯:楊照儘管唏噓感慨,卻還沒放棄呢!世界還是有希望的。

 未完待續....

swegin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家.jpg

「要不要一起去搶書店?」這麼無厘頭的開場白,讓我擔心了一下,怕故事走了太奇幻的路線。還好,怪異的書名也是有它的典故的,有典故就好。

        說故事的方法小小地使我困惑了一下:時序上是分為「現在」和「兩年前」交錯進行的,但兩邊的第一 人稱敘述者分別是「椎名」和「琴美」,導致我推理上的錯亂...也很有趣。

        故事的溫度是慢慢加高的,可是有種哀痛的預感躲在字裡行間,在多吉和河崎認識了以後慢慢形成。我心裡已經先儲水了,打算在知道真相以後潰堤。(果然呢!)

        所以故事開始說的時候,悲劇已經發生了(士鈞,我們回不去了...),二分之一是倒敘,給後來的參與者知道,這樣椎名和讀者就不會感覺自己來不及參與什麼,會認為一切都來得及、都會弄清楚的,而且再怎麼樣,至少還有輪迴啊!

        小小的置物櫃關著信仰,或是說「信仰的儀式」,日本人果然是使用代替品的高手。那輪迴說會不會也是個代替品呢?臨終前的琴美大概也如此懷疑吧!(不過電影版裡的琴美是放心的,太簡單了些)

        伊坂在書裡撲滿了梗,很適合重讀,因為我會忘記。我真是太喜歡這個故事啦!

swegin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jpg

         真是太笨了我,這是《無名毒》的上一集嘛!我怎會先看《無名毒》咧?(只因先打75折,所以先買了吧!)

        看來宮部筆下又多了一個偵探「杉村太郎」了!而且像超人或蜘蛛人一樣,這偵探僅是一個報社編輯而已,但是有財團首長當靠山應該辦起案來勢如破竹才對(像富豪刑事),他卻偏偏因此惹了 一堆麻煩和偏見上身。

        雖然健忘,但發現看推理小說有進步了喔!在線索出現時有異樣的感覺,很好玩。比如說梨子和準姐夫的不倫戀,我甚至在作者鋪手機鈴聲的梗之前就嗅到了,嘿!(不過跟主案情有關嗎?)

        正如評論家陳國偉所言,宮部的視角是很低的,真正幫庶人發聲,所以即使是兇殺案,依然感覺貼近生活。我不要作家塑造一個特別的角色,我要越平凡越好,向杉村,即使飛上鳳凰(那是個容易被貼標籤的地位),也戰戰兢兢的應對,而且這份謹慎不是為了爬得更高,而是為了愛情*。如果謹慎低調就能守護愛情,為何要耀眼於人群中呢?被貼標籤就算了,只給愛的人懂得就好,我喜歡這種骨氣!

      *說「愛情」似乎不妥,應該說是「為了型塑自己最基本自然的樣子,不被別人的評價或偏見影響自己吧!」

        而那對姊妹,太執著於自己能不能得到幸福,跟杉村真是強烈的對比啊!這對姊妹讓我想起原田泉,我總覺得作者對排行老二的女性有偏見(抑或這是我的偏見?)。如果遇到爸媽無差別疼愛的,妹妹也是叛逆;遇到爸媽以「第一顆星」對待的,更對幸福需索無度,想法偏差,像是世界寵壞了所有排行第二的青少女。

        事實上會這樣嗎?既然聰美說梨子的負面行為「不是第一次了」,他為什麼要忍?還壓抑著去結婚?(不如讓妹妹先結婚好一點吧!)委曲求全也要有個限度,還說「這個骨氣我還有」這種話,實在太矛盾了。也許聰美就是一個矛盾的人,明明小孩子該有的好奇心她怎麼會沒有?跟父母相處的過程中都不肯探問一下4歲那年的事?而當杉村有機會幫她調查,她都一副「不用告訴我,我不想知道」的樣子。我想起了森京子《有禮的謊言》中對日本人個性的描述之後,突然又能理解聰美的怯懦。宮部筆下的,是道道地地的日本人啊!

        p.s重翻《松本清張短篇傑作選》,看到〈遙遠的呼喚〉,那種熟悉的感覺連結起來了!宮部果然是松本清張之女啊!

swegin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jpg

      這是我看宮部的第11個案子,也許是太熟悉她的手法(不像東野圭吾是個千面寫手),而且過程也沒有像好萊塢電影或柯南那樣高潮迭起,我得承認中間有一度很悶我快睡著了──這說明故事有多麼寫實,案情不可能一直明朗,犯罪的動機也不是單純的理由,人心總是複雜的,我們永遠也說不清悲劇是怎麼造成的,正如書名《無名毒》,不只無名,還無解呢!好像一個惡性循環:明知人類追求進步的行為都只是短視近利,把痛苦延後禍及子孫,但又一定要繁衍子孫,期待他們在困阨中適應環境,當作是享受文明便利所付出的代價,而且也沒問過他們要不要,直接灌輸文明優於原始的觀念給孩子,反正我們也拿不出更原始的世界了。

        像原田泉、立外研治這樣的人很多,只是現實不像小說,會讓這些人被看見(或許該倒過來說:只有小說才能讓這些人被看見?)那我們都看到什麼人呢?都看到想出名、想成為目光焦點的人。唉!就這麼不甘當一個平凡人?原田和立外需要的不是出鋒頭,而是賴以生存下去應有的關愛吧!

        偵探是找出毒素的人啊!好溫暖。(如果是勞倫斯筆下的馬修‧史卡德,他大概會說自己就是毒吧!)我怎麼覺得老師這行業也是?而且有不少老師自己就是毒吧!這是一個毒已蔓延的世界。

        p.s想當然爾,又是氫酸鉀!

swegin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算推理嗎?別因為有個「屍體」就擺在一起...)夏.jpg

        小孩子一點都不天真。大人世界的忿怒、忌妒、勢利,他們很早就有了。為什麼世界上的大人總覺得幼童單純得可愛呢?他們那麼快就忘了自己的小時候嗎?

        所以我看這個故事的時候心中一直響著:「看吧!做壞事了吧!往哪躲啊你!」這種叫囂聲。故事是讓死掉的小女孩敘述的,口氣之冷淡,像是在說別人的故事,完全沒有「蘇西的世界」裡蘇西講到兇手時的那種顫慄。怎會這麼疏離又這麼吸引我呢?

        阿健是個冷血孩子,真希望作者交代一下是怎樣的童年培養出這種性格:完全知道媽媽想看的是什麼、妹妹需要的是什麼,卻不展現出來,很違反人性。(張姑姑不是說:「一旦人學會某一種技藝,總不會捨得不用」?)而且他為什麼要幫妹妹遮掩事實呢?(除了劇情需要)小孩子犯這樣的錯很容易被社會原諒啊!於是我推論:他只是逮到機會想證明自己的聰明而已。整個社會都尊重聰明的人,甚至可以說是被聰明吃定,所以月證明自己智多識廣,地位就越高~媽呀好討厭的感覺喔!

    綠姐姐算是報了一箭之仇了,即使以暴制暴根本不算正義嘛!好虛幻的結尾,應該是虛弱才是,騙小孩都成問題。總之這個故事再度使我強烈意識到7-14歲範圍的孩子,是教我煩躁焦慮的一群。我還是先不要挑戰他的《暗黑童話》了,恐怕承受不起呀!

swegin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嚴重牽涉到案情,不想破壞閱讀樂趣者勿讀)

      好感動的東野圭吾,果然是「這本小說了不起!」 嫌.jpg

  但阿青感動得特別嚴重耶!看到書的末篇,鉛筆畫線的痕跡比比 皆是,還說感動到哭了!我只有《巴別塔之犬》和去年的《模仿犯》有大規模的落淚(根本是掩卷狂哭)。這個純愛的梗,用在已婚婦人或是感情中身經百戰的人上,只能撩撥起小小的漣漪。

  我反而比較感動於阿湯哥的知遇(但石神的心裡已經容不下老友重逢的喜悅了吧!)還有他和刑警之間的微妙關係(這算三角友誼嗎?),一個男子漢可以行事大膽隨性,可是背後一定得有一份堅固的原則或真理在支持才行吧!

  所以,說好聽是獻身,石神卻沒考慮到,如果對方真有選擇權的話,她要這樣的獻身嗎?(就像《手紙》裡的殺人犯,沒考慮贖這個罪的不是只有牢裡的他,還有牢外的家人)也許現在正在看日劇《Hero》大受影響,忍不住大呼:「能替受害者著想的,只有檢察官了啊!」那個被犧牲的遊民,難道沒有生活意義和生存價值了嗎?如果真是如此,他就不會被石神騙到喪命地點了嘛!他也想過好日子,也有慾望的啊!

  這一切只因為石神被看她的一眼所動心,但這怎麼會是愛情?(東野寫道:「她連世上有這樣的深情都不知道」)我很想把這種情愫歸類於──一個無罪的人替有罪的人頂罪的那種「自以為偉大的救贖」,可是石神又不是耶穌,他只對特定對象奉獻稱不上博愛吧!

  算了!這樣對石神太不厚道了,他只是希望自己入獄,可以保護有女兒的她能繼續在社會上生活。可是前提:殺人就是不對嘛!怎麼可以再殺一個人?若有心他可以幫忙照顧女兒嘛!(然後又出現《手紙》裡的歧視情節...)不然「石神」代表的意義就是:如果討厭的事一再發生,我們可以隨時結束掉一個生命(也許自己的或別人的),這會給小孩子怎樣的觀念灌輸?即使媽媽一直陪在身邊,但她心裡會有陰影的。

  恩情?不,這若不是她自由選擇所要的,就不算恩情!

p.s之前《天下雜誌》在討論〈大人的友誼〉。據說真正的大人情誼是:「三更半夜按你家門鈴,打開門後對方拖著一袋屍體請你幫忙,你會二話不說開始想辦法」的情形。這很難吧!尤其當你已成家。不過石神沒有家累,是作者安排給他的「方便」吧!(有家累的處理方式,請參見東野圭吾另一部著作《湖邊兇殺案》。)

swegin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